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近世學術思想史
EARLY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 
開課學期
96-1 
授課對象
 
授課教師
吳展良 
課號
Hist3085 
課程識別碼
103 50740 
班次
E1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A,B(18:25~20:10) 
上課地點
普302 
備註
本課程可充抵原共同科目課程-歷史一、歷史二.。A23*:歷史思維、世界文明領域。可充抵通識
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6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一個時代中人們思想的面貌萬分複雜,然而所謂同一個時代的知識份子,對於宇宙、人生、政治、社會、學術,大多擁有一些共通的基本看法或預設。這些看法或預設,是該時代各種紛雜的思想之基礎,可稱之為某個時代主流的「世界觀」。例如漢朝人強調天人感應之說,宋人特別重視義理與修行問題,清人看重具體化、經驗化的知識。一個時代的世界觀,往往難以為另一時代的人所真正接受乃至明白。而其主流的世界觀,更通常成為下一時代學人主要的批評對象,而轉成為支流乃至伏流。因此在思想史上便形成了所謂時代性的重大差異。研究思想史的核心工作,正是要指出各時代主流乃至各種支流的「世界觀」之主要特色,及其遞禪的過程與所以然。當代人的世界觀,其實多為西方文化所主導,對古人多所隔閡,尤需先究明古人看世界的一些基本看法與預設,才能真正進入歷史與傳統文化之中。本課程以中國近世思想史為題,其目標一方面在於說明宋以下知識界對於宇宙、人生、政治、社會、學術的諸般基本看法,及其遞變的過程,一方面也在於幫助同學獲得進一步深入傳統文化的鑰匙。 

課程目標
晚唐五代的世界觀
隋唐時代佛教的世界觀
晚唐五代的世界觀
中國近世世界觀的形成與發展
北宋的新文化運動
近世世界觀的奠定:朱子及其時代
近世世界觀的正統化
近世世界觀的內化與分化:明代儒學
佛、道教世界觀的伏流
宋代的佛、道教與儒學
金、元的佛、道教思想
明代三教合一思想
中國近代世界觀的形成與發展
明代中葉以降的入世思想與新文化
晚明與清初的實學與思想界革命
清代儒學
清代佛、道思想
中國現代世界觀的形成與發展
演化論、唯物論與非宗教的宇宙觀
積極入世的人生觀
革命的政治社會觀
 
課程要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三 13:30~14:30 備註: 晤談時間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A.必讀書籍與基本史料
[宋]朱熹、呂祖謙輯,江永集註,《近思錄集註》(台北:中華)
陳榮捷編著, 黃俊傑等合譯,《中國哲學文獻選編》(臺北: 巨流, 1993)
錢穆,《中國思想史》(台北:學生,1980)
錢穆,《中國文化史導論》(台北:商務,1993)
馮友蘭,《中國哲學史》(上海:商務,1934)
馮友蘭,《中國哲學史新編》(北京:新華,1982-89)

B.主要參考書目
[清]黃宗羲撰,[清]全祖望續修,[清]王梓材校補,《宋元學案》(臺北:河洛,1975)
[清]黃宗羲撰,《明儒學案》(台北:明文,1991)
[宋]朱熹,《四書集註》(台北:中華,1971)
[明]王陽明,《傳習錄》(台北:商務,1967)
楊向奎,《清儒學案新編》卷1(濟南:齊魯,1985)
錢穆,《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》(台北:東大,1976)
錢穆,《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》(台北:商務,1957)
錢穆,《宋明理學概述》(台北:學生,1977)
余英時,《歷史與思想》(台北:聯經,1976)
余英時,《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》(臺北: 聯經,1987)
錢穆,《國史大綱》(台北:聯經,1994;或商務版)
侯外盧,《中國思想通史》(北京: 人民,1957-1960)
任繼愈主編,《中國哲學發展史》(北京: 人民,1983-)
方立天,《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》(北京:中華,1990;台北:洪葉翻印,1995)
李澤厚,《中國近代思想史論》(台北:風雲時代,1990)
錢穆,《朱子學提綱》(台北:三民,1971)

C.相關書目
陳昭瑛,《臺灣儒學》(台北:正中,2000)
王壽南主編,《中國歷代思想家》(台北: 台灣商務, 1978-99)
劉岱主編,《中國文化新論》(台北:聯經,1981。全十三冊)
Jacques Gernet原著,馬德程譯,《南宋社會生活史》(台北:中國文化大學,1982)
呂思勉,《中國制度史》(台北:丹青,1985重印)
錢穆,《中國歷史精神》(台北:東大,1976)
錢穆,《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》(台北:聯經,1979)
王爾敏,《中國近代思想史論》(台北:台灣商務,1995)
史華慈等著,周陽山、楊肅獻編,《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》(台北:時報文化文化,1980)
姚瀛艇等,《宋代文化史》(台北:昭明,1999)
阿部肇一著,關世謙譯,《中國禪宗史》(台北:東大,1986-88)
谷川道雄等著,吳密察等譯,《中國通史》(台北:稻鄉,1990)
范子燁,《中古文人生活研究》(濟南:山東教育,2001)
黃仁宇,《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》(台北:時報文化,1989)
柳詒徵,《中國文化史》(台北:正中,1966)
Fairbank, John & Denis Twitchett ed.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1978-.
Gernet, Jacques. A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1982.
de Bary, Wm. T, Neo-Confucian Orthodoxy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Mind-and-Heart. New York: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, 1981.
de Bary, Wm. T. Learning for One's Self. New York: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, c1991.
de Bary, Wm. T. ed.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. New York: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, 1970.
de Bary, Wm. T. ed. The Unfolding of Neo-Confucianism. New York: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, 1975.
Yang, C. K..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. California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 1961.
Liu, James T. C. China Turning Inward: Intellectual-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. Cambridge, Mass.: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, Harvard University; London: Harvard College, 1988.
Hymes, Robert P. and Conrad Schirokauer ed. Ordering the World: Approaches to State and Society in Sung Dynasty China. Berkeley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 1993.
Schwartz, Benjamin ed. Reflections 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: A Symposium. Cambridge, Mass.: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,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1972.
Lin, Yu-sheng.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. Madison: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, 1979

1. 為增加教學效果,本大綱將依講授時學生之接受情形再加調整.
2.本書目僅選列優良的通論性思想史作品,專論性書籍與論文數量太大,不予列入.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精品專題報告 
25% 
 
2. 
期末考 
75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